文︱陆弃正规炒股配资网站
世界在街头燃烧。10月7日,全世界的城市几乎同时沸腾起来。从悉尼到伦敦,从纽约到伊斯坦布尔,巴勒斯坦的旗帜在人群头顶挥舞,怒吼声穿透广场。人们在呐喊、在哭、在祈祷。标语写着“加沙在流血”,还有更直白的——“美国和以色列,你们手上沾满鲜血”。那一刻,城市的霓虹不再是装饰,而像是给战争的火光添油。
这已经不只是中东的问题了。过去一年,全球对以色列的态度发生了肉眼可见的转向。战争刚爆发时,全世界都在谴责哈马斯——没错,那场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造成1200人死亡、250人被劫持,是血淋淋的灾难。可两年过去,以色列对加沙的报复行动,却成了更大的灾难。加沙当地死亡人数超过6.7万,城市被炸成灰,孩子在废墟下长眠。人道主义的底线被一点点磨碎。
于是,人们开始不信那个“自卫”叙事了。以色列说自己是为了防御哈马斯,但炸掉的却是学校、医院、难民营。联合国的专家和人权组织都已经开始用“种族灭绝”这个词。哪怕这个词政治风险极高,他们还是说了。因为当几乎整个人口都被迫流离失所、当饥荒蔓延、当数万平民死在导弹下——这已经不是战争,而是清算。
西方政客开始慌了。美国嘴上说“和平”,手上却继续给以色列送武器;英国首相斯塔默更是批评在“10月7日暴行纪念日”举行抗议是“不英国的行为”,这话一出,立刻在伦敦炸锅。数百名抗议者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门口举旗怒吼,喊出“以色列是恐怖主义国家”。他们不再在乎政治正确,他们只想让那些被炸得尸骨无存的孩子被看见。而在美国,中央公园聚集的犹太团体则喊着“带他们回家”,怀念被哈马斯掳走的同胞。两边都在流泪,只是泪水的方向不同。
有人说,这就是世界撕裂的样子。你在巴黎看到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;在阿姆斯特丹,活动人士往皇宫泼红漆,抗议市长双标——禁止亲巴集会,却允许亲以色列的。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前则是另一番场景,犹太人守夜,摆满遇害者照片和石头。每个国家都像一面镜子,照出自己社会的裂痕。那不是别人的战争,那是人类共情能力的试金石。
过去两年,西方舆论的风向经历了剧烈的反转。曾经一边倒的“支持以色列”,正在被民间的愤怒冲散。连续失败的停火谈判,死不完的平民,炸不尽的废墟,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,这场战争根本没有赢家。以色列打掉了哈马斯的一部分,却也把自己推向了孤立。华盛顿的外交辞令显得越来越虚伪——嘴上谈和平,私下继续给以色列打钱、给炸弹。欧洲政客更狼狈,一边谴责暴力,一边被选民的怒火围堵。
甚至一些西方国家,开始“叛变”了。今年多个欧洲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,这一举动直接打了美国和以色列的脸。是政治表态,也是现实判断:战争越打,越证明军事手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以色列打得越狠,世界对它越冷。
在美国街头,一群穆斯林示威者聚集在特朗普酒店前祷告;在日内瓦、雅典、斯德哥尔摩,人们高举蜡烛,为加沙默哀。有人说,这只是情绪宣泄。但那情绪正在改变政治结构。过去没人敢公开批评以色列,如今在西方大学、议会、甚至媒体里,反以色列声音越来越多。那种“只准同情一方”的叙事正在崩塌。
战争没有让世界变得安全,反而把伪善照得更亮。美国的“人权灯塔”在加沙的浓烟里变成了笑话。以色列的“民主防线”在炸毁难民营的炮声里显得讽刺。欧洲的“自由价值观”在街头警察驱散示威者时被彻底掏空。全球的愤怒不是偶然爆发的,而是积压太久。人们发现,所谓国际秩序只在某些国家的利益面前才有原则。
而最荒谬的是,每一次加沙被炸平,西方政客都出来念一段“深切关注”,然后转身签下新的军售合同。全世界都看腻了这种戏码。人命成了外交词汇,炸弹变成了谈判筹码。巴勒斯坦成了国际社会的良心试纸,谁在装睡,一目了然。
如今这场示威浪潮,其实是一种“全球叛逆”。人们不再相信新闻联播式的叙述,不再接受“文明国度”的说辞。他们知道加沙的废墟不是意外,而是选择;不是误伤,而是政策。民众的愤怒逼着政府做出反应,这才有了多个欧洲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历史性转折。每一次游行、每一声呐喊,都是在撕开那层虚伪的面具。
以色列当然也在纪念,他们悼念那场哈马斯袭击的死者——那是悲剧,但悲剧不能成为永久的借口。你不能拿过去的痛苦,去合理化眼前的屠杀。真正的安全,永远建立在平等与正义上,而不是导弹和封锁。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的安全问题,它是一个民族的生存问题。战争可以摧毁城市,却摧不垮信念。
现在,全球的街头都在呐喊,声音此起彼伏:够了。别再炸了。别再杀了。人类如果连对平民死亡的愤怒都麻木了,那和平还有什么意义?加沙的孩子可能活不到明天,但至少世界终于开始看见他们。正义或许来得慢,但它在路上。
亿腾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